第一百三十五章 盐政(下)(2 / 5)

“而且臣以为所谓奸商压榨灶户之事不会发生。”毕自严看了看朱由校,见其对他微微地点了点头,得到鼓励后,继续说道。

“商人逐利,为了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他们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便是提高食盐之价格,但是所产食盐数量多了之后,价格自然便会下降。况且还有朝廷在其中把控调节。那么想要依靠哄抬价格来换取利益,此举不通。”

“那么则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可走,便是加大产量,既然要加大产量,则必不可少地要依靠灶户们,好生款待都来之不及,怎可能再压榨呢。”

想到边防地区粮食问题,毕自严则忍不住叹口气,说道。

“至于徐阁老所提边防之粮食供应,现今主要依靠军屯,民运,年例以及开中法来解决。而盐业开中所能给边防地区之粮食,每年仅为一百万引左右,其实只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

说到这里,毕自严又要准备甩锅了,说道。

“自从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琪改制盐政为纳银换取盐引之后,在边防地区之商屯以及依靠开中法供给粮食之策依然名存实亡,如此倒不如彻底废除,朝廷得了银子之后,完全依靠军屯,民运,年例或是招买来供给。”

毕自严说完后,所有人都理解的更深了。

刘一璟想了想后,神情有些激动的说道。

“此举可谓对各方都有利啊。”

“朝廷得到了银子,得以缓解财政压力,商人免去了盐引等复杂的手续,节约成本,可以赚取更大的利益,百姓则可吃到便宜的食盐,而灶户们也可解决生活的困窘,得到优待。”

说完后,刘一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大善啊,大善。”

“以臣看来,远不止如此。”韩爌不愧出身为山西籍官员,家中本就经商,时常和晋商打交道,对于商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说道。

“盐商若想卖出更多的盐,得到更多的利益,除了加大产量以外,质量也是他们必须考虑的,互相竞争之下,劣质食盐将逐渐被驱逐,优质食盐将遍布我大明。到时,我大明之百姓,所吃到的盐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将都是精细之盐。”

“而且,从此以后,在我大明将再无官盐与私盐之分,困扰历朝历代之难题,也一并解决。”

听到这里,所有人都想到了这些优点,不仅仅这些,随着讨论的逐渐深化,其中的种种利好都被挖掘出来,在座的几位越说越兴奋。

可是一旁的户部侍郎范景文却眉头深皱,犹豫了一下还是提出来,说道。

“陛下,臣以为还有两点需要改进。”

听到这话,在场的所有人都停止了商谈,全都好奇的看着他。

毕竟大家伙讨论了这么久,所想到的都是各种利好,难道还有他们不曾想到的弊端不成?

朱由校也是一愣,实在没想出自己的这个改制政策中存在的漏洞,于是好奇的问道。

“哦?爱卿但说无妨。”

范景文看到这么多的大佬们看着他,也有点紧张,毕竟他只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官职也是户部侍郎,而在座的呢,不是内阁阁老,就是他的顶头上司户部尚书,无论资历还是官职都比他大。

这使得他有些紧张,得到朱由校的允许之后,范景文平复了一下心情,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

“臣以为朝廷应将产盐与售盐区分开来,不可归于一人一家之手啊。如此难免会让商人开始做大,一人一家便可左右我大明整个之盐业命脉,甚至左右朝廷。”

嘶!

朱由校倒吸一口凉气,之前他还真没想到这一点,现在经过范景文的提醒,他明白了其中的利害。

不由想起了前世里,漂亮国,以及邻近寒国的状况,那不就是由几大财阀牢牢控制着国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