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长孙家土崩瓦解(3 / 4)

泛红;武康心中吐槽,肉戏就要开始。

许敬宗正气凛然,一本正经胡说八道“韦季方回答,韩瑗曾对无忌说柳奭和褚遂良,劝说立梁王为太子。梁王被废黜,陛下对太尉,已经有疑心,所以贬高履行,去京城外为官。”

短短几句话,囊括韩瑗柳奭,逝者褚遂良,申国公高履行。他们有共同称呼,关陇门阀的头目,长孙无忌的党羽。柳奭是王皇后舅父,当初王皇后无子,柳奭和无忌等,把刘宫人生的李忠,过继给王皇后,并册立为太子。

高履行是无忌堂弟,大概在显庆元年,废王立武之后,任益州都督长史。他是个大孝子,父母去世时,曾悲伤绝食,被太宗敦喻。任长史期间,屡有福民善政,大为人吏所赞。武康不想牵连,无奈老许不答应,很是无可奈何。

李九泫然欲泣,许敬宗继续“无忌有了疑心,整日惴惴不安,为寻求自保,躲史馆编史。后来族侄长孙祥,也被贬出朝堂,随后韩瑗获罪。无忌更加惶恐,日夜与韦季方等,共行谋反大逆。”

倒霉的长孙祥,原是工部尚书,反对废王立武,被贬荆州长史。武康佩服许敬宗,陈芝麻烂谷子的,都能信口拈来。抛去忠奸不说,老许确实有才,记忆力远超常人。

本来他想罗织来济,却被武康劝阻。立媚娘皇后之前,李九想封她宸妃,被韩瑗来济阻止。媚娘荣登皇后,要求表彰来济,称其忠心耿耿。实则软刀子杀人,让李九更厌恶他们,同时分化韩、来组合。

然而可笑的是,这份表彰书,却救来济的命。昨天夜里,武康这样劝来济受媚娘表彰,现在牵涉进来,是打媚娘的脸。我不会同意的,媚娘也不同意,自己看着办吧。

此刻议政殿内,老许放下象笏,言辞凿凿道“臣查验辞状,皆千真万确,请依法收捕。另外还有证据,去岁咸池走水,烧毁大片园林。上林监长孙澹,在修复园林时,栽种八棵白杨。幸亏变之发现,及时告知老臣,才让季方招供。”

众人全部抬头,视线聚焦武康,一片鸦雀无声。宰相无不博学,都知道白杨树,代表什么意思。长孙澹种白杨,诅咒皇宫是坟墓,不管有心无意,都是谋反大逆,长孙家彻底完了。

武康很想骂娘,该死的许敬宗,为何不顾约定好,为何拉我下水。在场的老狐狸,知道该怎么办,许圉师首先发言“此案证据确凿,臣请陛下起诏,缉拿相关人犯。”

辛茂将随即附议,李勣置身事外,于志宁死盯武康。忽然哭声再响,李九大声疾呼“哪怕元舅谋反,我也绝不能杀。若是杀元舅,天下人如何议论,将来的万代子孙,又如何议论?”

哭声撕心裂肺,武康嗤之以鼻,您别当皇帝啦,去唱大戏吧。腹黑心狠的你,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坐实无忌谋反,其次假慈悲表演,表示要法外开恩,免除无忌死刑,以免被万民耻笑。

当年高阳谋反,你也是这样说,长孙无忌不同意。那么此时此刻,老许也不同意。

不出所料,老许义正辞严“汉文帝的舅舅薄昭,辅佐他继承大统,可谓劳苦功高。然而薄昭杀钟毓,文帝痛哭派大臣,去他府邸哭活丧,强逼他自杀。”

许敬宗疾呼“然而时至今日,天下皆以为,汉文帝是明主。无忌辜负两朝恩,妄图颠覆社稷,其罪恶与薄昭,不可同日而语。幸亏奸状自露,党羽全部招供,陛下还犹豫什么?”

李九哭声更响,还是那套说辞,许敬宗继续劝“古人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刻不容缓。无忌今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若陛下犹豫,臣恐事态恶化,到时悔之晚矣。求陛下降旨,诛杀奸佞无忌。”

说完扑通跪倒,象笏置于地,磕头砰砰响。许圉师和辛茂将,互相确认眼神,稽首表示附议,只是没有磕头。李勣见风使舵,起身来到殿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