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扶住她。就在这时,他们发现地砖下似乎有个暗格,费了好大劲打开后,里面竟然放着几卷书画,虽然有些受潮,但依然能看出是难得的佳作。张逸云激动地捧着那些书画,眼中闪着光说:“婉儿,你看,这些可都是宝贝啊,要是就这么毁了,多可惜。”林婉儿也是一脸欣喜,连连点头,小心翼翼地将书画包裹好,放进了背篓里。
还有一回,他们在一个被金兵洗劫过的村子里,听一位老者说,村里以前有个老秀才,家里藏了不少古书,可如今房子都被烧了,也不知道那些书还在不在。张逸云和林婉儿沿着老者指的方向找去,只见一片焦黑的废墟,他们不死心,用手在灰烬里扒拉着。手指被烫得通红,满是灰尘和伤口,可他们还是不停地找着。终于,在一堆瓦砾下,他们找到了几本被烧得边缘焦黑的古书,虽然残缺不全,但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张逸云如获至宝,轻轻吹去书上的灰尘,喃喃道:“只要还能留存下这些文字,就还有希望啊。”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收集来的文物和书籍越来越多,他们又面临着如何妥善保存的问题。他们把自己住的地方腾出了一间屋子,专门用来存放这些宝贝。张逸云找来一些干燥的木板,做成简易的书架,将书籍一本本摆放整齐;对于那些书画,则用布仔细地包裹好,放在干燥的箱子里,还在箱子里放上了一些驱虫的草药。
林婉儿还教孩子们要爱护这些文物,告诉他们这些东西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历史的记忆。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也都似懂非懂地点着头,他们知道这些都是先生们辛苦找来的,无比珍贵。
日子就这样在忙碌中一天天过去,学堂里的孩子们也渐渐有了模样。有的孩子写字越来越工整,能帮着家里写信给远方的亲人了;有的孩子画画很有天赋,画出的作品让张逸云和林婉儿都赞不绝口;还有的孩子通过读书,明白了许多道理,变得更加懂事有礼貌。
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张逸云和林婉儿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他们深知,这些孩子就是北宋未来的希望,只要文化的火种能在他们心中种下,日后必能长成参天大树,为这片饱受战乱之苦的土地带来繁荣与安宁。
然而,他们的举动也并非一帆风顺。战争随时可能再次席卷而来,物资的匮乏也让办学堂和保存文物变得越发艰难。有时候,连笔墨纸砚都很难凑齐,孩子们只能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食物也时常短缺,张逸云和林婉儿常常饿着肚子,却把仅有的干粮分给孩子们。
而且,还有一些人不理解他们的行为,觉得在这战乱的时候,保命才是最重要的,学那些读书写字、保护什么文物根本没什么用。有个村民就曾对张逸云说:“张先生啊,现在兵荒马乱的,你教孩子们这些,还不如教教他们怎么打仗呢,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天。”张逸云却笑着回答:“兄台,打仗固然重要,可若没了文化,咱们打了胜仗又能如何呢?这文化可是咱们的根呀,没了根,这国家就没了魂呐。”
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质疑,张逸云和林婉儿却从未想过放弃。他们依旧每天早早地来到学堂,用心地教导孩子们;依旧穿梭在废墟中,寻找那些可能遗失的文化瑰宝。
在一次课堂上,张逸云给孩子们讲起了《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他描绘着那画上汴京的繁华景象,讲着画里人们的生活百态,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看到了那个曾经昌盛的北宋。张逸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幅画就是咱们北宋的骄傲啊,它让咱们知道曾经的日子有多好,咱们现在做的,就是要把这样的美好传承下去,等仗打完了,咱们再把这国家建设得像画上那么繁华。”
林婉儿也在一旁补充道:“还有那些咱们收集来的古书,里面记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等你们长大了,就能从里面学到更多的本事,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