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但难以抵挡叛军的水陆夹击,温州、台州等地相继失守。
尚之信在广东的叛乱则使清朝在南方的统治陷入混乱。他纵兵劫掠,广东百姓苦不堪言。尚可喜在被软禁期间,忧愤交加,不久便去世。尚之信更加肆无忌惮,他与吴三桂、耿精忠相互勾结,妄图在南方建立起自己的割据政权。
二、初期清军的困境与应对
叛乱初期,叛军来势汹汹,由于三藩长期经营,在地方上拥有深厚根基,其军队熟悉当地地形,且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吴三桂叛军主力从云南出发,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湖南、四川等地,前锋直抵长江南岸,与清军隔江对峙。耿精忠在福建出兵后,连克浙江、江西多座城池,威胁江南富庶地区。尚之信在广东的叛乱也使清朝在南方的统治摇摇欲坠。叛军在各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清朝中央政府在军事上迅速做出反应,康熙皇帝紧急调兵遣将,派遣多路大军前往平叛。以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领大军从荆州出发,抵御吴三桂叛军主力;派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进军江西,征讨耿精忠叛军;以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镇守江南,稳定后方局势;同时,令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前往浙江,与耿精忠叛军作战。然而,清军在初期的战斗中遭遇诸多困难。由于准备不足,清军对叛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够充分,且长途跋涉,军队疲惫不堪。在湖南战场,勒尔锦所率清军与吴三桂叛军多次交战,均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被叛军的强大攻势所压制,只能暂时坚守荆州,阻止叛军北进。在江西、浙江等地,清军与耿精忠叛军的战斗也陷入胶着状态,双方互有胜负,战事陷入僵局。
在湖南的荆州战场上,勒尔锦所部清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吴三桂叛军在长江南岸集结重兵,不时派出小股部队渡江骚扰清军。清军由于不熟悉水战,且长江防线漫长,难以有效防范叛军的偷袭。勒尔锦虽多次组织兵力进行反击,但都未能成功击退叛军。同时,清军的补给线也受到叛军的威胁,粮草、弹药时常供应不足,这进一步削弱了清军的战斗力。
在江西,安亲王岳乐率领的清军在与耿精忠叛军的战斗中也进展不顺。叛军凭借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在山区中设下埋伏,多次袭击清军。清军在行军过程中屡屡受挫,士气低落。而且,耿精忠叛军与台湾郑经的军队相互配合,形成了对清军的夹击之势。清军既要应对耿精忠叛军的正面进攻,又要防范郑经军队从海上的偷袭,陷入了两难境地。
在浙江,康亲王杰书所率清军在与耿精忠叛军的交战中起初也处于劣势。叛军在攻占温州、台州等地后,继续向北推进,企图占领整个浙江。杰书在到达浙江后,积极调整战略,组织清军进行防御作战。他加强了沿海地区的防御工事,防止郑经军队的登陆,并集中兵力与耿精忠叛军在金华、衢州等地展开激战。但由于叛军兵力众多,清军一时难以取得突破。
三、战略转折与反攻准备
随着战争的持续,康熙皇帝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军事进攻难以迅速平定叛乱,必须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战略战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谋划。在政治上,康熙皇帝对叛军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大力争取那些被吴三桂胁迫或摇摆不定的地方势力。他宣布对主动投降的叛军将领既往不咎,并给予优厚待遇,以此来削弱吴三桂的阵营。例如,对陕西的王辅臣,康熙皇帝多次派人招抚,在其陷入困境时,仍表示只要归降,可保其荣华富贵。王辅臣在权衡利弊后,最终重新归降清朝,这一举措极大地扭转了西北战局,使清军得以从西北抽调兵力,投入到其他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