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如同一颗璀璨而又短暂的流星,划破了明朝黑暗的天空,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李自成出生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但他聪明机智,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早年的李自成曾在驿站当过驿卒,然而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也已经腐败不堪,裁员增效的政策使得李自成失去了这份工作,生活陷入了困境。 崇祯二年(1629 年),后金军队首次入关,北京震动。明朝政府为了抵御外敌,紧急征调各地军队勤王。李自成所在的地区也不例外,当地的士兵们因为长期欠饷,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与一些同样对现状不满的士兵发动了兵变,从此走上了起义之路。起初,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规模较小,但他们凭借着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战术,在陕西、山西等地的山区中与明军展开了游击战,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力量和经验。 起义军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这一口号直接切中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核心诉求,赢得了无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越来越多的农民纷纷加入起义军,使得起义军的队伍迅速壮大。在军事战略上,李自成采取了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就虚,不与明军的主力部队进行正面硬刚。他率领起义军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湖广等地,在运动中不断寻找明军的薄弱环节,给予其致命一击。起义军所到之处,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进一步巩固了民众基础。 崇祯八年(1635 年),李自成等各路起义军首领在荥阳召开大会,商讨应对明军围剿的策略。在这次大会上,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随后,起义军按照这一方案展开行动,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其中,高迎祥、李自成等率领的起义军攻破了明朝中都凤阳,焚毁了朱元璋的祖陵,这一事件对明朝政府的心理打击极大。 崇祯九年(1636 年),高迎祥在战斗中被俘牺牲,李自成接过了起义军的领导权,成为了闯王。他继续带领起义军在各地征战,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崇祯十二年(1639 年),李自成在山中蛰伏一段时间后,再次出山,率领起义军进入河南。此时的河南正遭受着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李自成的到来,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希望。他的起义军纪律严明,不骚扰百姓,还积极帮助百姓解决生活困难。在河南,李自成得到了当地知识分子如李岩、牛金星等人的支持和辅佐。李岩为李自成出谋划策,提出了“贵贱均田”“迎闯王,不纳粮”等口号,进一步扩大了起义军的影响力。 崇祯十四年(1641 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围攻洛阳。洛阳是明朝福王朱常洵的封地,福王在当地搜刮民脂民膏,富得流油,但却对百姓的死活不闻不问。李自成攻破洛阳后,处死了福王,并将其家中的财富分发给百姓,这一事件极大地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也让明朝政府的威望受到了沉重打击。 随后,李自成在中原地区连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消灭了大量的明军有生力量。崇祯十五年(1642 年),李自成与明军在朱仙镇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在这场战役中,李自成运用巧妙的战术,大败明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物资,起义军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崇祯十六年(1643 年),李自成在襄阳建立了新顺政权,并自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之后,他继续挥师北上,进攻陕西。在西安,李自成正式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此时的明朝,在李自成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已经摇摇欲坠。其内部政治混乱,军事上无力抵挡起义军的进攻,财政也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崇祯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率领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