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多年的压迫已经印在骨子里。 为了让这些百姓有归属感,谢傅将秦腔慢板与楚音流水等文化也带了过来,通过青楼的形式宣传。 并安排人员着书立说,在两道境内广为传播,让两道百姓明白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身上流淌着相同的血。 与此同时,谢傅关心农桑,兴修水利,推广北方耕作技术,兴办教育,传播仁义礼智信。 另外一方面澹台鹤情也将商业带到边南,教授纺织,带动振兴百业。 其实普通百姓不管这朝那朝,有好日子过就是好朝,无端端的还反抗个屁啊,谁闲着没事拿命去拼。 从一开始对岭南郡王产生信任到爱戴敬仰,最后彻彻底底把谢傅当做他们的父母官。 边南的天从没有这么亮过,也从来没有这么安定过。 不过有一些问题还是难以解决,就是蛮民和苗民,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来,有着自己的文化信仰,固步自封,拒绝与外面接触,更说不上对他们这些外来者有归属感。 因其穷困,时而下山抢掠,谢傅为了避免他们下山抢掠,时常主动救济,给这些蛮民、苗民送去粮食物资。 偏偏这些蛮民、苗民固执愚昧,宁愿去抢去掠,也不愿意被救济。 这算是谢傅来到边南之后不好解决的难题。 探查之后,方才明白症结所在,就是这些蛮民和苗民有着自己的信仰,尤为信仰神灵,视外人为异端。 谢傅就用王婉之装神弄鬼的那一套,派人扮作神灵显灵,向这些蛮民、苗民发布神命。 这些对神灵极为信仰的蛮民苗民乖乖遵从神命,不敢再下山抢掠,开始学习务农耕作。 蛮民、苗民的问题也算解决的七七八八,一些地处偏僻的深山的蛮民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压迫残害,将他视若妖魔。 短短三年,谢傅就让这片原本混乱的边南之地,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一切井然有序。 就是持刀决斗的问题一直屡禁不止,两个人解决矛盾的方式不是找官府,而是当街决斗。 谢傅也不知道是从什么开始的传统,既然禁不了,就让这个传统保留下去吧。 刀,它既简单又深刻,能让所有的性命坠落在它面前。 它没有偏好,没有牵挂,它很公平。 这是一个当地人跟谢傅所说的话,也解释这个传统一直屡禁不止,流传至今的原因。 人能耐大了,能力到了,做很多事其实都很容易。 为官者,只要有心为百姓办事,就是一个大傻子也能把事情办好。 岭南郡的一间青楼里,谢傅坐在窗边望向窗外,暖阳洋洋,街上人来人往,均只着一件薄薄春衫,心中暗忖,大雪节气了,苏州那边应该下雪了吧…… 心中有感,用秦腔歌唱:“桃花红、杏花白,水仙花儿开,又见那芍药牡丹全开放,依得偎呀嘿……人生南北多歧路,君向潇湘我向秦,别酒就饮杏花村……“ 旁边青楼娘子称呼:“王爷唱得动听,来喝酒吧。” 一名青楼娘子将酒杯递到谢傅嘴边喂谢傅饮酒,谢傅一杯刚刚饮完,就又有几个酒杯一并凑过来:“王爷,也喝我这一杯吧。” 谢傅推脱说道:“我不能再喝了,再喝可就要醉了,醉了可就要发癫,到时候被我占了便宜可不怨我。” 几女咯咯笑道:“让王爷占了便宜倒不怕,只要王爷不占我们的身子就可以了。” 谢傅问道:“你们几个都是卖艺不卖身吗?” 几女齐声:“是!” 不能强迫女子,这条律法是他颁布的,当初是想把青楼当做中原文化传播地,而非勾当场所。 作为律法颁布者,他自然需要以身作则遵守。 而这件青楼是秦湘儿开的,这里每个人都是秦湘儿的眼线,自己如果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秦湘儿马上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