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有些话,不能当着同行说(1 / 2)

第五个问题:经方愈病之理是方证对应。

评价一门医学理论是否科学,主要看其理论是否能正确指导临床,是否疗效确切,而经方、《伤寒论》的科学性为世界公认。

应当指出的是,其中的方证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有人怀疑中医不科学,经方的方证不过是经验之方而已,不具科学性,其主要原因是对中医、尤其是经方发展史缺乏认识,对经方理论缺乏认识,这里首先要解读方证的科学内涵。

1.方证本八纲之理。

方证体现了八纲辨证,从《本经》和《汤液经》及《伤寒论》看,可知经方的每一方证,不同于一般的方,它既代表了该方药物的组成,亦包括了该方的适应证候。

更值得注意的是,标明方药功用性能者为“本草石之寒温”,即以八纲为基础理论,标明证候特点者为“量疾病的浅深”,亦以八纲为理论。

经方实践者通过临床反复观察,把有效方证记录下来,每一个方证都是经过几代、几十代反复实践、反复验证取得的经验总结,其科学性经过了历史的考验。

可知方证之方,是经历史考验之方,证是经历史考证之证,方证既涵方药,亦涵相适应的证,既有理,亦有法,故吉益东洞在《方极》自序中云:“夫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

这里说明了方证即涵方证对应、方证相应、方证相对之理。

这里顺便要提到的是,有人看到吉益东洞在《方极》提出方证相对,因谓方证相对是吉益东洞首先提出;又有人谓孙思邈先提出,这亦是对方证的认识不清所致。

我们已知方证的起源为神农时代,自然可知,方证相对即始于神农时代。

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凡谓中医理论,必以五行六气、经络脏腑等笼罩贯穿,《伤寒论》、日本的方证对应派无是说,因谓“没有理论”;或见《伤寒论》有六经名,则认为其理论来自于《内经》······这主要是不懂得中医有不同的学术派系,经方之祖为八纲,以五行六气解《伤寒论》,恰是杨绍伊所称“不数伊尹而数岐黄,何异家乘不系祖祢而谱牒东邻也”。

造成误解的原因不止一端,但最主要是对方证认识不足。

马教授这张嘴是没得说,讲到一半才反应过来,今天这参会的还有日本的同行呢,不在场随便说,人家在场,那你这就不好说了。

台下日本汉方医学家,一个个表情木讷,看不出来什么心思。

民族特色如此,就不是这里讨论的了。

马教授继续讲:2.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伤寒论》主要内容,是记录总结历代方证经验,处处体现方证对应。

如《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是讲证与方对应,当然也包含了证与药对应。

更值得注意的是证与药量的对应,如《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说明了经方的方证对应,不只是证与方对应,不只是证与药的组成对应,更强调证与药量对应。

为了实现方证对应,不但表现在处方遣药上,更详载于服法上,如桂枝汤服用方法:“右五味,哎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