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复始之下,百姓们手里的田地越来越少,要交的税却一层不变,而士绅豪族们手里的地却越来越多。
直到百姓们忍无可忍,揭竿起义的时候,便是一个王朝真正灭亡的时候。
所以王安在最后疾呼道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此刻,朱由校拿着纸张的手都在不住地轻轻颤抖着,可是其坚毅的面庞却在尽力不让人们发现自己心中的愤怒和恐慌。
自己虽然来自后世,对于大明朝的灭亡有着自己的理解,可毕竟不曾真正亲眼看到过,更没有机会去到民间仔细探查。
此时看着王安所说的一字字,一句句,却似针扎一般难受。
朱由校知道,要想改变这一切,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可让他难受的是,事情多拖一分钟,百姓们就要在水深火热中多煎熬一分钟。
这对于一个曾经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人来说,绝对做不到熟视无睹。
深呼吸了好几口气后,朱由校静下心来,继续向下看去。
王安对于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促成这一切的原因便是海贸。
看到这里的时候,朱由校神色微微一愣,难道王安也和那些顽固文臣一样,认为闭关锁国才是对的?难道不知道世界将来的历史进程将是属于海洋的吗?
虽然心中有些不岔,但看完王安的那一套理论后,朱由校竟然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王安是这么说的,海贸走私给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人们带来了大量的银子,而这些商人们赚到银子后想的却不是让这些银子在市面流通,而是选择将这些银子储藏起来。
一方面是因为海外银子源源不断的流入大明,促使茶叶,陶瓷,丝绸等商品价格的提升,如此才有了士绅豪族们大量种植茶叶等植物的举措。
商品价格上涨的同时,另一方面士绅豪族们又将赚回来的银子埋在地下藏起来,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粮价的起落大肆搜刮民间的白银,再次储藏起来。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民间银贵粮贱。百姓还得用低贱的粮食换取银子来纳税。
这还只是民间,在士绅豪族们来说,有了大量的银子,总不能一直留在地下腐烂吧,银子在地下又不能钱生钱,于是就开始寻找可以投资赚钱的契机。
在大明朝的社会里,可以投资的项目实在太少了,在世人的固有认知里,只有土地才是可以永恒不变赚取利益的东西。
于是,有了这么大笔银子的加入后,士绅豪族们兼并土地的步伐越来越快。
最后王安诚恳呼吁朱由校陛下应尽快颁布禁海令,效仿太祖,用酷刑以正纲法!
如果不是王安对于海贸有着自己的一套认识,并且还有些道理,朱由校都要怀疑他记录的这些东西的真实性了。
难道这就是当年太祖禁海的真正的原因?难道这就是原史中清朝继续禁海的原因?
朱由校不由的想到这个问题。
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给予这些人的局限性吧,让他们考虑问题的方式简单又粗暴,既然海贸有着这样的弊端为何不去想着解决这些问题呢,而是选择直接一刀切,倒也干脆。
就像腿疼,不想着将其医好,反而一刀把腿砍下去截肢了。这……
到了这里的时候,一整沓纸基本快要被看完了,最后王安又写到了大明境内的治安问题。
用王安的话说,民间械斗不断,盗匪横行,其本质原因便是因为民心,民心已乱。
用二十一世纪的话来说的话,就是百姓们没有安全感,对于朝廷缺乏信任。
正因为这样,才使得民间各种谣言四起,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大面积恐慌。
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王安刚刚去到东南,便有谣言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