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官去职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家破身亡,甚至遗臭万年才是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朱由校放下茶杯,看了看他们三人,说道。
“何必呢,朕去还有可能成功,尔等若是去了,只能是飞蛾扑火。”
看到王在晋他们还要反驳,朱由校直接打断,继续说道。
“而且有朕在沈阳看着,若是真的将那些势族们迁移进关内去,那么所余下的田地也可以尽可能地再次分发到辽东百姓们手里去。”
王在晋三人被朱由校直接打断话语,起初心里还有些堵,可是现在听到陛下这样说,他们也想明白了其中道理。
谁能保证那些余下的田地在分发给百姓的过程中不会再次被上下其手?好不容易赶走了一批饿狼,难道要再次造就出来一批不成?
看到他们想到了其中的隐患,朱由校笑了笑,声音极具诱惑力的说道。
“诸位爱卿想想,若是辽东再次回复了永乐时期的军屯数量,那么将会为朝廷省去多少银饷啊?”
王在晋,洪承畴,孙传庭三人听到这里后,猛然惊醒过来,此前几人只顾着阻拦陛下了,没有往这方面深想。
此刻经过朱由校的提醒,三人不由想到,若是辽东的军屯田地能够恢复到永乐时期的数量,虽然依旧无法弥补现今辽东十数万之多军队的供应开支,但却真的能实实在在省下一大笔银子。
现银就不说了,光每年辽东需要的粮草就是个大问题,从关内运粮到辽东,光路上的损耗就是个无法估量的数字,并且近些年由于辽东战争的爆发,所需军粮与日俱增。
朱由校从桌上拿过一封奏疏,翻看了几眼之后,走了过来交给王在晋他们三人,说道。
“这份奏疏你们也看看吧。”
这份奏疏是新任户部尚书毕自严前几天托人从京城送到山海关呈给朱由校的。
不得不说,毕自严确实是一个理财能手,刚刚接任户部不久,便已经梳理清了很多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相关举措。
朱由校此刻交给王在晋他们的这份奏疏就是其中之一。
王在晋之前在兵部,后来到了辽东,而洪承畴和孙传庭之前只是个职位低微的小官,根本接触不到这等机密。
所以朱由校才会将这份奏疏交给他们,让他们几人过目。
其中的内容不多,不过是针对辽东地区的粮饷问题,粮饷,粮饷,粮和饷虽然经常统称,但却不是一回事,粮自然是指粮食,而饷则是指银钱。
奏疏中提到,自从万历四十六年开始,在辽东明朝和建奴爆发战争。而在辽东战争爆发前,辽东的粮食供给主要有屯田,民运粮,开中盐与京边年例银等。战争爆发后,为保障战时辽东军粮的供应,户部调整国家的财政预算与边镇粮饷的运作模式,以召买作为军粮供应的主要手段。
而诏买之策,不仅仅对朝廷的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对大明底层的百姓也是一种变相的“赋役“。
在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后,明军惨败,辽东所需粮饷又进一步激增。
早在万历四十六年的时候,为了应付建奴,朝廷增设了‘辽饷’。亩加三厘五毫之赋,直到第二年复加三厘五毫,萨尔浒之战惨败后,现在朝廷里的那些文臣们又嚷嚷着要再次增加‘辽饷’数额。
预要再加二厘。
这份奏疏最重要的内容便是如此,请求增加‘辽饷’。
这一个数字看起来不多,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九厘而已,按现在的市价来算的话也就几斤米的价钱。
但是朱由校知道其中的猫腻,数量看起来不多,但是等真正到了老百姓头上的时候,所要缴纳的数额可能要翻上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都有可能。
问题出在哪里呢,自然是出在官员们的上下其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