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真香(3 / 4)

新书 七月新番 245 字 2021-03-28

场。

对这次隗氏兵东进,从第五伦到渭南的总指挥万脩,其实都很从容,或是看出了陇右势力的色厉内荏,实力不足。反正这大雪天里,想靠骑兵长途奔袭也不容易,吸取上次被来某人差点捅穿渭北的教训,斥候和伏兵在昆明池以西放着,也不至于全是聋子瞎子。

而万脩得知隗嚣顿兵于盩厔后,胆子更大了,直接从长安以东的杜陵县移师城北,利用昔日北军营垒驻扎三军。

粥铺也开到了北三门洛城门、厨城门、横门之外,但不再是免费的,朱弟来到这熟悉的地方时,看到粥棚上挂着两个大牌子。

一个是“当兵吃粮”。

另一个是“以工代赈”。

考虑到大多数人不识字,还有士卒拎着个铜锣,在那一边维持饥民秩序,一边讲解“大王不日将入长安,为维持城中秩序,征募青壮入伍为士卒,也不去远处打仗,只是司职城防等事,每月三石粮食报酬,只征一万人,先到者有,后至者无!”

三石粮食,够一个五口之家勉强活了,换了过去,对这样的征募,长安人是冷眼旁观的,可如今冻饿两月,哪还顾得上什么京师人的体面,那“当兵吃粮”的牌前很挤。

他们被军吏带去北军营垒,分发简单的兵刃号衣,同时进行简单的训练。

市民本是最被嫌弃的兵源,因为心思多,不肯卖命,秩序也差。但反正不是作战部队,维持城防,好实现第五伦期盼的“长安人治长安人”而已,随便练练也就够了。

至于以工代赈,也有人敲着锣解释“魏王欲以渭北之粮赈济长安,苦于民夫人手不足,既然是长安人吃粮,自当以长安人自运。年岁、体力不够为士卒者,亦可为民夫,随我去中渭桥运粮,每日可供半斗吃食,若有所余,可带回家分予老弱妇孺。”

自然,也有人抱怨“数月前不是免费发粮么?”

但也只敢低声嘀咕,咕咕叫的肚子驱使他们放下“尊严体面”,向前迈步。

甚至还有专门召读书人的,又一个铜锣在长安饥民排得长长的队伍中敲响“能文章、数术者,辟除为军吏,日俸一斗粮!”

这跟当兵一样多啊,都赶上过去的“斗食吏”了!而且活轻松、体面,那些没来得及逃走的太学生,亦或是城里的士人,一下子又神气了,纷纷离开了入伍、民夫的队伍,涌向新支起来的棚。

在这有个简单的测试拿起木棍,在雪地里随便写几句话,好证明他们确实识字——等进了军营后,还会有文吏再试一次术数等,甄别一下,以免滥竽充数。

这时候,朱弟就看到了现实版的“画蛇添足”。

一群蹲在地上,埋头持棍子书写的儒生士人里,有人写字快,几句话一气呵成,他觉得还不够,遂开始加戏,写起大长篇来。

这可气得等在后头的人义愤填膺“你这厮,让你写几句话,你洋洋洒洒写一整篇作甚?快走,后头还有多少人等着!”

那破衣烂衫的儒士不服,回首犟嘴道“说写几句,又没说不让写多!”

然后又抬头笑道“上吏,我写的,乃是魏王的檄文,我都背下来了!”

朱弟过去一看还真是,心中好笑,等入营拜见了万脩后说道“换了几个月前,大王若是如此,肯被长安人痛骂。”他往来长安多次,对这座城市的倨傲可记忆犹新。

万脩颔首“可如今,却成了‘解民倒悬’,尽是赞誉之声。”

王莽后期乱征兵、拉壮丁,边塞败仗又多,彻底败坏了军队的名声,成为人人畏惧的深池。士人自是对入伍不屑一顾、市民有自己的家业生计、商贾虽然身份卑微,也不想送死吃那份苦。

但这一切考虑,都在饥饿寒冷中被抛之脑后,能给一口吃的就是圣王!

乱世里不需要太多市民、商贾,第五伦也不愿意白养他们,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