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彼时、彼地、被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取得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投石问路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的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在聚会时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先“投石”询问“您和主人是老同学呢,还是老同事?”无论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老乡”,那也可谈下去了。假如是北京老乡,你可和他谈、故宫、长城,也可与他谈北京的新变化;如果是福建老乡,你可与他谈荔枝、龙眼、桔子,沿海的水产等等。
循趣入题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生发,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因为对方最感兴趣的事,总是最熟悉、最有话可谈、最乐于谈的。如对方喜爱摄影,便可以此为题,谈摄影的取景,胶卷的选择,各类相机的优劣,钻研摄影艺术的甘苦,等等。如果你对摄影略通一、二,那肯定谈得投机。如你对摄影不太了解,那也正是个学习机会,可静心倾听,适时提问,借此大开眼界。
引发话题方法很多,诸如“借事生题”法、“即景出题”法、“由情入题”法,等等。可巧妙地从某事、某景、某种情感,引发一番议论。引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第三,伺机而动,慢慢地拉近距离。陌生人之间的交谈,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功夫,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能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这也有不少方法
适时切入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的“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借用媒介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如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引发他们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留有余地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的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让人记住你是谁
有些求人者生性腼腆,性格内向,登门求助时慌里慌张,好不容易谈完话,留下礼物便夺门而出,长吁一口气。回头一想,连个名字也没给人家留下,白费心思,徒劳无功,叫苦不迭。
初次见面时让人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开始就出师不利,要挽回这种劣势,那就必须花费九牛二虎之力,而且还不见得有用。
因此,和别人见面时,做为开始的“自我介绍”,绝不可马虎。那么应该如何“自我介绍”呢?
当你们见面,目光相对,互露微笑之后,接下去就是“我叫……”的自我介绍,这种介绍的要点就是要讲清楚。如果对方因没有搞清你的名字而叫错时,彼此一定会觉得很尴尬的,很容易造成不愉快的场面。因此,自我介绍时,除了要讲清楚